音樂治療與職業治療在支援功能性需求上的差異
音樂治療(MT)與職業治療(OT)同屬輔助醫療(Allied Health),在支援殘障人士的功能性需求方面發揮重要作用。兩者有時會合作支援同一名參與者,並且經常針對相似的功能目標。然而,這兩個專業在方法和核心理念上存在明顯差異。本文將結合我的治療經驗,探討它們的不同之處。
音樂治療 vs. 職業治療:方法與優勢
音樂治療 透過音樂作為媒介,結合治療師與參與者的互動關係,來支援各種治療需求。例如:透過音樂律動促進動作發展,如提升大肢體活動能力(gross motor)、協調性與肌肉力量; 又例如透過打鼓訓練雙手的力量與協調,或透過鋼琴、小結他等樂器促進精細動作技能(fine motor),如手指靈活度。
職業治療亦支援大小肌肉發展,但方法較為結構化,常使用訓練器材如感統治療工具,或生活輔助工具(如剪刀、筷子)來進行動作訓練。
音樂的最大優勢在於趣味性,能有效提升參與者的動機。我們都知道,許多技能的提升需要重複練習,但單調的訓練容易讓人失去耐心與動力。相較之下,音樂能讓重複性的活動變得有趣,特別適合特殊需求兒童。
例如,我曾支援一名八歲的自閉症男孩,他的大肢體動作與平衡力較弱,職業治療目標是讓他連續彈跳10次。但因訓練過於重複,他很快就抗拒不願練習。於是,我將訓練目標融入音樂活動,運用節奏變化、音量調整,再搭配他喜愛的歌曲,結果他不僅輕鬆達成10次彈跳,甚至主動挑戰15次。而且,治療後他持續哼唱歌曲,自發地練習彈跳,使治療效果延伸至日常生活。
這種以音樂驅動練習的方式,是職業治療較難達到的效果。
讓我在意情緒調節作例子說明音樂治療與職業治療的不同策略。兩者皆能幫助情緒管理,但方法不同。音樂治療透過音樂(語言或非語言)幫助參與者理解、表達情緒,並進行自我調節。例如通過即興演奏 與參與者的情緒連結,提供即時回應;又例如通過歌曲創作幫助表達內在感受;以引導意象音樂(Guided Imagery and Music ) 音樂治療師促進參與者情緒反思與調節。
職業治療則常透過感官策略,如感統工具(如壓力玩具、重量毯)來調節感覺輸入。有時他們又會利用環境調整(如降噪耳機)減少過度刺激去控制情緒。他們又常以結構化計劃、情緒辨識圖表特幫助理解與應對情緒。
對於語言能力有限、認知能力低的參與者,音樂治療的非語言特性尤其關鍵。我曾支援一名全盲、無法言語、且有全聾的輪椅使用者。某天,他焦躁不安,不停尖叫。於是,我們讓他的身體接觸非洲鼓,輕輕敲擊不同節奏,使他透過身體感知音樂,情緒逐漸穩定,最後甚至露出微笑。
此外,音樂治療也能透過語言介入來支援情緒調節。例如,在墨爾本疫情封城期間,我幫助一名兒童創作歌曲,將他的焦慮與不安轉化為旋律與歌詞,甚至錄製成歌曲。一年後,他仍時常重溫這首歌,反思當時的感受,並察覺自己在面對焦慮時的成長與進步。這種情感承載功能,是單純的對話難以達到的。
音樂治療與職業治療:互補而非取代
有人會問:音樂治療是否只是其他治療的輔助工具?其實,音樂治療是獨立且專業的領域,並不僅僅是執行職業治療的目標,而是透過專業的音樂方法,提升動機、增加參與度,並在互動中同時促進多重治療目標。
例如,在進行動作訓練時,音樂治療同時可增強參與者的專注力、社交互動,這是單一學科較難同時達成的效果。因此,在跨學科實踐(transdisciplinary practice) 中,音樂治療能發揮獨特價值。
NDIS 對音樂治療的評估與未來展望
近期,NDIS 宣布音樂治療仍將保留在資助項目內,但將進一步評估其治療成果與效益。NDIS 應理解,音樂治療不僅提供安全、有趣且高參與度的發展機會,還是一項兼顧跨領域治療目標的專業,其成本效益絕對不低。
音樂治療不只是有趣,它同時專業、有效且具影響力。治療可以是科學和有效的,同時也可以是愉悅的。
(本文章刊登於網上媒體「同路人」第 726 期)